重心落在哪里
意識影響我們的行為。
目前對設計的認識偏差反映在我們的設計師身上,表現為將設計看作是一種純粹個性化的藝術行為,其設計脫離市場,脫離生活,它可能因造型奇特而成賽場得獎者,卻得不到市場的青睞,不能實現真正的價值。
意識偏差反映在我們的企業里,其表現是將設計人員視為“工匠”,設計師必須屈服于研發與制造部門對于產品的看法,設計只是點綴,是附屬品。由于缺乏對產品設計進行整體、系統的策劃與推進,致使設計創新始終停留在分散、孤立、單件操作的低水平上,除了階段性地對銷售產生一些影響外,對企業品牌形象的整體提升并無貢獻。
而意識偏差反映于社會,就表現為設計產業的重點有所偏斜。上海已經冒出了十多個創意中心,集聚了一批設計企業,不久前,上海還誕生了首批“原創設計大師工作室”,11家設計工作室獲此榮譽,12位設計師首獲“設計大師”頭銜,但這些企業和設計師活躍的領域主要還是集中在首飾、包裝、服裝、海報廣告等等行業。這些行業在上海需要大力發展,但相對更迫切的領域則是大工業的設計。上海設計和制造的自行車、縫紉機、家用電器等工業品曾經創造過輝煌,現在上海發展先進制造業,更需要靠設計來實現產品高附加值、高利潤。
上海的需要
大力發展設計產業,是上海的需要,同時,也具備了一定的基礎。“上海設計”實際上“藏龍臥虎”。上海迪浪工業設計事務所是兩個大學畢業生創辦的,三年不到,不僅國內客戶眾多,而且國外企業也來委托設計,韓國銀聯的刷卡器就是迪浪的作品。
日本著名設計公司GK集團專家對上海設計師的評價是:雖然目前在創意上欠缺一點,但在設計的執行環節上卻很出色。為此,他們和海爾集團合資在上海設立了藝凱設計公司。日本的工業設計世界一流,但古賀治風斷言:只要中國設計師有學習的精神,樹立使命感,十年就可能趕超日本。
中國人并不缺失設計上的天分,只是OEM環境使中國的設計師失去了根據消費者行為預測產品走向的能力。為讓上海設計產業快速發育起來,上海市科委已于2002年啟動投資“都市工業設計技術平臺建設”項目(孵化器),并為此組建了該孵化器平臺的專門運作機構———上海都市工業設計中心,吸引了眾多設計企業。這一孵化器除了向設計企業提供優惠價格的經營場地外,還通過引入先進的設計加工設備、開辦有10萬余冊專業書籍的“設計書店”、建立設計專家咨詢委員會等辦法,幫助企業及時了解政府對設計產業的支持態度、產業動向,享受優惠政策。
設計企業是高密度的集群,產生的是“項目帶動”作用。設計是跨學科的,其最高境界是尋求創意和市場完美結合,所以設計師最好是全才,但事實上這不可能。正如上海藝凱設計公司總經理助理徐公偉所說,設計的產業鏈很長,每個設計公司不可能樣樣擅長。集群式的孵化器使入駐企業更容易搭建起業務平臺,增進業務交流,尋找合作伙伴。在孵化器里,藝凱公司很方便地找到了一些設計作品的后期電腦制作、樣品制作企業。古賀治風的第一個客戶,也是在孵化器組織的一次會議上尋找到的。
問題是,這樣的集群現在還太少。據上海都市工業設計中心企業發展部經理仇治國透露,由于設計公共服務平臺的孵化效應,有許多設計企業提出入駐要求,可惜已沒有空間可以提供。看來,要讓“上海設計”的含金量更高,上海需要進一步加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