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開玩笑,金融危機像一場殺富游戲,但財富并沒有重新分配、進窮人的腰包,而是神奇地蒸發掉了。要知道,能成為麥道夫騙局的受害者,還得先有一定的身家。
富豪們身家大縮水,首先受打擊的就是奢侈品。走在香港的廣東道、中環和金鐘,名牌專賣店的減價標志格外矚目。以往在零售業不景氣時,名牌店還是照走高貴路線,櫥窗上不會擺出減價標志。只有在店內角落里,才有過季的貨色減價待售。有些品牌干脆把減價貨都集中在專門的折扣店里賣。
引領時裝潮流的品牌CHANEL,在08 年即將過去時,突然宣布裁減在巴黎的200 名員工,占員工總數的一成,這是它自1969 年迄今最大規模的裁員。從2003 年到現在,這個品牌平均每年都有10% 的增長,但去年卻開始停滯不前。這次發生在時尚之都巴黎的裁員行動,預示著未來一年的日子肯定不好過。
LV 也叫停了東京旗艦店項目。位于銀座的旗艦店規模和巴黎總部差不多,原打算在2010 年開業。雖然三分之一的日本女性都擁有LV 產品,但去年頭9 個月,LV 的日本銷量同比下跌了7%,全年營業收入下降了44%。
奢侈品專賣店有一個特點:喜歡在世界古老的名城,選址最富有的地段開店做生意。它們之間盡管是競爭者,卻喜歡相互為鄰,一起來凸顯檔次。正因為這樣,外界擔心,LV 帶頭退租會引發其它名牌店撤離東京。
從圣誕前開始,紐約第五大道開始瘋狂減價,因為12 月第一周,全美名牌的銷售額同比下跌了34%。米蘭的PRADA 也貼出減價廣告。減價吸引了不少原本買東西從不考慮價格的老主顧,金融危機改變了他們的消費習慣,能省則省,也不介意在減價貨里淘寶。還有一批新主顧—一直渴望擁有,但以前無力負擔名牌的平民顧客。
只是,奢侈品的自降身價,或許會讓人們重估其價值。之所以被稱為奢侈品,肯定屬于非生活必需品,更多代表了地位和財富。盡管大家明白,奢侈品等于高利潤,但嚴格的品質控制和擁有者人數不多讓富人們覺得它們物有所值。
而現在,當幾萬元一個的皮包變成幾千塊一個,幾千塊的變成幾百塊,甚至比假冒的A 貨還要便宜,當原本高貴的商店變得像大賣場一樣,等到經濟好轉后,這些品牌要恢復在人們心目中的高貴恐怕有些困難,雖然走下奢侈品神壇或許不失為一種生存之道。
不過在寒冬中,還是有逆市上升的亮麗業績,那就是愛馬仕。雖然經濟有起有落,BIRKIN BAG 的保值能力卻20 多年不變。看過《欲望都市》的人一定記得,女主角凱瑞說過,如果哪天擁有了這個手袋,就是自己出人頭地之日。真正做到奇缺、獨特,那即便經濟寒冬來臨也無須害怕,因為財富越是縮水,人們越愿意去買那些“值錢”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