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可可 Rococo
許多人都認為,洛可可其實就是巴洛克藝術的一個分支而已,其實并不是這樣。十八世紀歐洲上層社會的審美趣味開始發生變化,受到一些東方藝術,尤其是中國工藝美術的影響,嚴肅而正統的巴洛克藝術開始變得輕松起來。從時間上劃分,洛可可藝術和巴洛克藝術的分水嶺就是1715年法國路易十五繼位,這是因為洛可可藝術本身就是在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帕杜夫人倡導下產生的。我們從現代的角度審視18世紀的洛可可藝術,應該說蓬帕杜夫人是那些喜歡豪華風格者的代表人和組織者,是“眾望所歸”的時尚代表人物。所以,才有洛可可風格作品出現后在貴族引起“共鳴”的時尚。也可以說,貴族們崇尚華麗的風氣,誘發了洛可可藝術。洛可可雖源自巴洛克,但是比巴洛克更為講究,更為矯飾,也更為柔弱。如果說巴洛克是一種陽剛的藝術,洛可可則無疑應屬于一種陰柔的美。
洛可可藝術風格的主要特點可以歸納為以下五條:第一,它充滿了曲線趣味,常用C形、S形、漩渦形等曲線作為造形的裝飾效果;第二,它經常采用構圖非對稱法則,帶有輕快、優雅的運動感;第三,它總是采用柔和﹑艷麗的色澤;第四,它崇尚自然,喜歡使用花草樹木及動物作裝飾;第五,它通過人物刻畫上的諧謔性﹑飄逸性,表現各種不同的愛,如浪漫的愛、性愛、母愛等。
對于這五個特點,我們用五只手表為例作一個形象地說明,它們每一只都能體現出上面一或兩條顯著特征。艾美的Starside銀河系列女裝腕表表盤中央由一條S形曲線分割,下半部分的日歷也別出心裁的用曲線來顯示。梵克雅寶的Une Journée à Paris系列腕表則將表盤劃分成不同的區域,顯示女性在巴黎悠閑的一天時光,表盤充滿著不對稱的美。勞力士的豹紋迪通拿使用金黃、白色、棕色等鮮艷的顏色,將表盤和表帶裝飾成了奢華的豹皮。而寶璣的8958 Reine de Naples鉆表則用葵花裝飾表盤,搭配鵝蛋形的表殼設計,崇尚自然的風格盡顯。寶珀的春宮三問表正面雖平平無奇,但是背面卻手工雕刻了精美的春宮圖畫,這不正是洛可可藝術最完美的體現么?
東方藝術 Chinese Art
既然洛可可藝術是巴洛克藝術受到東方藝術的影響而形成的,我們就不得不在腕表這純西方的機械中嘗試一下對東方藝術的探尋。也就是與巴洛克同一時代的,東方中華帝國明清時期的藝術。
十六世紀到十八世紀,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都處于封建社會即將沒落的年代,但是藝術方面卻正處于巔峰的延續期。在明代,戴進為首的“浙派”和明四家為代表的“吳門派”各自引領著潮流,直到晚明的董其昌提出“南北二宗”的思想,以禪入畫,才重建了山水畫的理論基礎,并為清代的藝術風格劃設了定勢。及至清初,“四王”受董其昌影響,崇尚師古;而以“四僧”為代表的一批遺民畫家,則重視師法自然和表現自我精神,給畫壇帶來清新的畫風。明清時期,雖然在藝術上有無數成就,但是始終無法超越唐宋藝術的巔峰,可以說已經進入集成與守成的階段,500年間,再無突破。
當然,我們也不能忘記另外一個明清時期興起的藝術形式——琺瑯。自元朝時由波斯傳入中國,琺瑯就一直得到執政者的寵愛,歷朝皇帝皆喜在宮中擺設這種精美的工藝品。帝王喜愛的東西自然就會有大量人去作,于是,琺瑯的技藝也就越研越精。這一工藝剛傳入歐洲時,只有金匠、珠寶匠才使用琺瑯材質創作,直到15世紀才開始被制表工匠運用在制表工藝之中,而今已可以經常在瑞士的手表上看到。
雅典的世界地標系列天壇限量表,使用掐絲彩繪琺瑯將明清兩代帝王祭天的祈年殿完美表現在表盤之上,琺瑯表盤上使用超過500毫米細如發絲的金線,通過多達26道烘烤的程序才得以完成。百達翡麗在去年北京專賣店開業時,也推出了幾款中國風格的琺瑯座鐘,但是其藝術上的難度就要比一般的手表要高許多,因為在弧面上繪畫和燒制琺瑯不是每個技師都能完成的。在中國國內,北京手表廠也一直在堅持著琺瑯這種擁有濃郁東方氣息的藝術,每年都會推出不少琺瑯表,比如這套“梅蘭竹菊”就是很好的例子。當然,并不是只有琺瑯表才能顯示出東方的藝術,因勢利導、移步借景也是中國藝術中經常使用的手法。尚維沙的BresselLady鉆表上就很好的運用了這一招,表盤下方的一行法文,繞過了秒針盤和能量儲存顯示,成為了二者的邊框,巧妙地平面構思,頗有山水畫中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