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黃金部隊:黃金需要重新啟蒙
日期:2008/10/08 來源:編輯:
文章TAG:
專訪中國黃金部隊:黃金需要重新啟蒙
查看評論
www.cnfol.com 2008年10月07日 14:50
三聯生活周刊
低品位和高技術:中國黃金 勘探的現實
雖然已經有了上萬噸的黃金遠景儲量,但卿敏總工程師強調說,中國和南非的金礦儲量目前仍不在一個量級上。“南非的黃金儲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這是我們國家無法比擬的。它有一個金礦礦脈就長達幾十公里,儲量可以達到上萬噸,已經超過了我們國家業已探明的所有金礦儲量的總和。所以在規模上,我們的金礦探測儲量和美國、俄羅斯、加拿大基本屬于同一個量級。”
在武警黃金研究所的化驗室內有各種各樣類型的黃金礦石的標本。中國大部分金礦礦石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鑲滿了閃閃發光的金砂。黃金研究所預測室主任郭曉冬說,閃閃發光的一般是黃鐵礦,一種容易和黃金共生的礦種,真正能直接看到黃金的礦石在中國非常稀少。中國的金礦儲量之所以和南非相差很大,礦石品位的差距是一個重要原因。“南非有不少金礦,每噸礦石含金量有上百、甚至幾百克。我國金礦每噸礦石的含量通常不過幾克,高品位的金礦平均也不過幾十克。這讓尋找金礦成為探礦行業中最艱難的任務之一。”
郭曉冬指出,在黃金部隊成立的勘探初期,能找到每噸十幾克黃金的礦石就是不得了的富礦。隨著時間推移,礦山資源不斷開發和消耗,以及選礦技術不斷提高,對于黃金部隊來說,如今早已沒有富礦的概念了。“現在只要是成本足夠低,開采能夠有利潤,過去不想去開采的低品位金礦也都可以開采。這主要是在于技術手段的提高。比如,現在紫金礦業的最新技術,每噸0.3克的邊界含量就已經可以開采。”
郭曉冬提到,中國目前發現有6種黃金成礦類型,特別提到的一種名為“卡林型”的金礦,是中國新發現的、具有極大開采規模的新礦種。這種由美國地質學家在上世紀60年代發現的新型金礦類型在中國一經發現,便在貴州、甘肅勘探出多個大型金礦。尤其是在甘肅文縣的陽山,發現了中國西部有史以來規模最為龐大的超大型金礦。“我們目前在陽山勘探的地域共有288平方公里左右,目前在已勘探的1.8公里范圍內,已經提交了300多噸金礦儲量,轉讓礦權價格達到21.8 億元人民幣。”郭曉冬說。
這種在美國發現的卡林型金礦,簡單說,其實是一種黃金顆粒極其細微的浸染型金礦。這種金礦礦石中的黃金顆粒細小到根本無法用肉眼發現。但是這種金礦的特點是礦脈巨大,往往能夠發現大型和特大型金礦。專家們表示,從技術上說,這種金礦能夠被發現和利用,本身就在于科技的發展改變了資源的概念。
聯想到采金,山谷溪流那些用簸箕采砂金的鏡頭很自然地出現在多數人眼前。如今世界黃金的開采,砂金基本上已經無足輕重。黃金研究所理化碳室于愛軍主任解釋說,砂金的來源其實是巖金,當裸露出地表的巖金被風蝕粉碎后,隨著流水的沖刷到河谷溪流聚集,被人們發現后開采。中國古代的黃金絕大部分都采自砂金。建國后,發現了陽山金礦的武警黃金部隊某支隊也曾在四川白水江一代發現過大型砂金礦藏。“歷史上很長時間,地表礦是主要采金的手段,但是這樣裸露出地表的金礦越來越少。今天的金礦只能在地表覆蓋層以下進行勘探。人眼無法穿透地面的巖石,從中看到金礦的影子,于是地球物理和化學手段成為尋找金礦的主要手段。”于愛軍說,金礦從開采沙金到幾乎完全轉向巖金的變化,對采金技術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也極大促進了新技術的發展。“如今用電磁法可以發現地表下1000米深度的異常,但這不過是異常,并不意味著找到金礦。也可能一個金礦就在你發現的異常區域,但是卻多年一無所獲。”于愛軍說。
最近的技術便是遙感,這種新技術成為一種有效的間接找礦手段。黃金研究所遙感室的路彥明主任是該領域的專家。所謂遙感技術找金,原理是尋找到和金礦有關的微弱地質信息,來排查金礦靶區。路彥明說,現在民間的遙感技術都已經能夠達到1米精度,可以充分排查信息,減少找金的靶區,大幅度減少勞動范圍。而過去這樣的工作,都需要勘探隊帶著羅盤、錘子,邁開雙腿去找。但路彥明特別強調,盡管目前探礦技術層出不窮,但對于尋找黃金,至今沒有直接找礦的技術。“遙感技術的確能夠用來排查靶區,但最后確定的靶區還不能肯定就是金礦,只能說可能有礦。是否是金礦,最終要通過鉆探的采樣進行化驗,最后才能辨明是否是金礦,有多大黃金含量。”他說。
金礦的發現在于認識的突破
對于黃金部隊來說,找礦程序首先是占領已經確認的大型成礦帶。這種成礦帶往往規模跨省,之后在成礦帶上確定尋礦區劃,進行具體勘探。1979年黃金部隊建立之初就開始按照地域和成礦帶,劃分各自經營地域。這個建制和分布與當時對全國金礦可能分布的認識和傳統礦區有關。但具體到要確定一個金礦,張文釗說,往往在理論上認為很有可能成金的礦帶,多年也找不到一點黃金。他說:“用尋找金礦的技術手段和力度尋找普通的有色金屬,可能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金礦具有特殊的多解性。除了需要先進的設備,找金還需要科技,尤其需要人的認識。”
“認識”是張文釗和黃金部隊許多專家經常提到的一個詞。黃金部隊專家自己也承認,有的部隊成立多年,至今沒有找到一個大金礦,這個壓力對于部隊來說是非常巨大的。采訪中得知,通常無論部隊還是地方勘測隊,找到金礦后,很快就會吸引更多的探礦投入。投入的增加馬上進一步加速技術設備的進步和勘測力度,形成找礦的良性循環。“最近發現新礦很快,還在于投入迅速增加。過去我們主要是普查和勘探,一旦要上鉆(架井打鉆),成本馬上上來,所以要打個鉆很小心。現在有了資金投入,每年打鉆的深度迅速提高,發現量馬上就上來了。”張文釗說。但是如何形成最后的突破,最關鍵的還是認識的突破。
這似乎有點玄妙的感覺,張文釗用陽山超大型金礦的發現來說明。張文釗說,過去地方地質隊上去過很多次,黃金部隊多年來也反復上山。對于陽山這個在歷史文獻上就記載存在金礦的地區,多年來就是找不到一點金礦,幾家地質單位幾進幾出,幾百萬元的投入依舊一無所獲。“從大家使用的手段和設備來看都差不多。”張文釗說。對于一個金礦礦脈來說,最終要確定下來,必須通過鉆探取出樣品。只有從巖石樣品中化驗出黃金,并且具備一定儲量,才算找到金礦。每一個鉆頭打下去對于勘探隊伍來說,都是高額費用,而鉆頭達到何等深度,同樣具有很大的成本差別。
“金礦的前期投入動輒幾千萬元,如果盲目尋找打鉆,不但耗資巨大,可能最后一無所獲。如果沒有理論上的認識,沒有堅信有礦的信心,誰也不敢投入。而投入后只有對自己的判斷具有堅定的信心,你才敢打下去,才敢打得深。”張文釗等專家都表示,很難說某個金礦是誰發現的,只能說是由誰最后突破,因為所有最后成功者都可能從正反面利用了前人的經驗。比如正是依靠前人發現獲得認識上的突破,某部工程師郭俊華最終就在陽山金礦實現了突破。而張文釗自己提出的“攻深照盲 ”理論,此前已經在中國實現了地表巖層下1000米的鉆探深度。這個開拓性理論的直接成果,便是在山東目前的老金礦下成功發現了蘊藏更深的新的大型金礦。
黃金部隊的戰略轉變
對于中國黃金產業來說,比技術上認識更大的戰略轉換,則是找礦領域的轉變。武警黃金部隊今年的戰略調整,已經把目標瞄準到西部。張文釗在擔任武警黃金研究所所長之前,曾是武警黃金部隊山東某部的總工程師。他說,雖然山東目前依舊是中國黃金產量和已發現儲量最大的地區,但單個大礦并不多,超過50噸儲量的單個金礦已經非常少有。但在西部,比如陜西秦嶺金龍山地區,一個礦新發現的儲量就已經超過100噸。因此,對東部而言,西部找到大礦的概率更大。“東部一般鉆探需要突破幾百甚至上千米,而西部過去歷史上對于金礦的勘探和開發相對少得多,地表礦開采比較少。所以,西部是找礦的未來。”
1立方公里的海水中據說含有1噸黃金,而閻鳳增也指出,海床上同樣存在黃金資源,但是目前仍然沒有有效開采。中國東部的黃金經過幾千年的發現和開采,資源量已經非常有限。那么中國西部現在還有多少國土面積沒有被仔細勘探?對這個問題,閻鳳增用一個例子點破了西部找金的巨大機會:“你到柳壩溝(內蒙古哈達門溝大型金礦外延礦脈)就知道,199 6年之前我們多次去過柳壩溝,全都無功而返,很簡單,那里條件太艱苦!從高速公路到柳壩溝不過20多公里直線距離,但進去一趟,翻山走路要5小時。當時總工張浦說,帶干糧進去,在山上吃頓飯就有更多時間搞普查。這一停留,才有機會發現柳壩溝有礦的跡象。”閻鳳增用這個例子說明,西部人跡罕至的地方實在太多,而找礦是一個需要長時間反復尋找的過程。在那些人類沒有太多停留的地方,正存在著最多的礦產機遇。
1998年黃金部隊開始調整戰略布局,當時的口號是在支援和參與西部大開發中建設黃金部隊。“近年來近70% 的投資都是在西部。”閻鳳增說,川、陜、甘以及云、貴未來可能是中國最有潛力的金礦地所在。
每當武警部隊找到一個金礦,便要將礦權轉讓給地方。這一轉讓在1999年前基本是無償,此后才開始有償轉讓。但是轉讓所得都直接交給國家,部隊并不直接得到一分錢。只能勘探,不能開采,是武警黃金部隊工作的現狀。自從1999 年開始,部隊停止多種經營,黃金部隊也服從于這一政策。郭曉冬說,過去武警黃金部隊在西藏當雄找到過金礦并自行開采,最后全部轉交給地方,“在國家政策面前,沒有商量”。
勘探黃金是一個前期投資巨大的行業,如何面對這樣巨大的利益,卿敏說,既然部隊探礦等所有投入都是國家提供,那么礦權轉讓所得由國家接受,是理所當然。武警黃金部隊的經費由兩塊構成,工資由國家統一配給,勘探隊費用則是國家有專門的黃金專項費用。閻鳳增說,這筆費用從過去每年的5000萬元已經增長到目前的六七千萬元。此外,國家地質調查局每年也有1000萬元左右的經費投入,加上和地方的橫向合作、礦權轉讓收入以及風險投資,數額還是比較可觀的。正如閻鳳增說言,黃金勘探業“從頭到尾,基本還是和計劃經濟時代一樣”。正是這個看似單純的、純計劃經濟時代的結構,反倒讓武警黃金部隊幾十年來專注于黃金勘探領域,并執著地發展成為該領域最有成績、整體技術力量最強大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