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影響奢侈品生產
曾經在阿瑪尼和拉爾夫·勞倫擔任過CEO 的麥禧德說,奢侈品牌有兩個重要因素——排他性和讓消費者做夢,也就是品牌的歷史和文化,“這兩者都能迎合中國消費者的心理”。來自尼爾森的一份報告說,中國市場上,價格標簽依然是一個重要因素,人們用價格來衡量產品品質,而品牌在中國依然是富裕起來的人們追求的標簽,這種標簽隱含的意義,還有文化與品質。事實上,中國已經迅速從一個奢侈品加工基地,變成一個奢侈品消費基地,他們正反過來,通過影響奢侈品的需求從而影響奢侈品的生產。
■展望
奢侈品市場新旗艦的誕生
6月中旬,倫敦已全面進入打折季,比往年提前一個月。公交車身上,看得到高級百貨公司哈羅茲的促銷廣告,醒目地通知,場內最高折扣只2.5折——創(chuàng)下了哈羅茲百貨公司160年歷史上的最高紀錄。倫敦另幾家高檔商場也紛紛表示店內奢侈品牌3折起。折扣幅度如此之大,在奢侈品市場上前所未有。
“想起了以前的日本”
全球戰(zhàn)略咨詢公司貝恩預測全球奢侈品消費今年將下降10%,而貝恩又說,奢侈品在中國內地市場將上升7%。中國內地消費者成了奢侈品牌的救世主、重塑信心的力量源頭。以全球最大的奢侈品集團LVMH為例,2007年以來該集團在中國內地的利潤每年增加30%以上,僅路易威登一個品牌就在22個城市開了27家專賣店,店鋪開到了長沙、西安、青島、廈門、無錫等二、三線城市。
WGSN亞太區(qū)總經理哈里斯對記者說,中國人今天對奢侈品的熱情讓她看到了20年前的日本。日本的人口不到1.3億,奢侈品消費卻在金融危機爆發(fā)前的2006年一度占到全球的47%。日本市場是很多奢侈品牌的利潤大戶,以年收入為例,梵克雅寶的33%,法國頂級水晶品牌Baccarat的35%,Burberry的36%,愛馬仕的25%,路易威登的30%,都來自日本。
5年后登上消費頂峰?
今天,日本當年的景象在中國再現了。為了爭奪進入內地的奢侈品牌,百貨公司、購物中心共同發(fā)起了品牌爭奪戰(zhàn)。上海恒隆廣場是這場競爭的優(yōu)勝者。為了路易威登旗艦店開幕,恒隆廣場不惜將60%的店鋪做了調整。恒隆廣場從1993年開始設計規(guī)劃,彼時就開始跟幾個重要品牌溝通,研究他們的需求。上海恒隆廣場總經理何磐光對記者說,“未來上海一定是世界上最大的商業(yè)城市之一,肯定需要世界級的奢侈名牌”。
“恒隆廣場是個極端的例子。”市場調研公司AccessAsia負責人保羅·弗倫奇說,“當時,上海市政府要求南京路一層全部換成品牌店,那里的商場只有拱手將場地租借給奢侈品牌。”
2009年以來,各奢侈品牌在中國進入新一輪增資、拓展和擴張。俗稱“LV大廈”的“尚嘉中心”在上海長寧區(qū)虹橋商圈內落戶,它是LVMH集團與澳門何鴻燊共同投資的國際奢侈品基地。5月底,美國奢侈品牌Coach宣布,未來5年內港、澳、內地的店鋪將從25個增加到80個。7月,GUCCI將要在上海開家新店,這是在中國的第28家專營店。如果各品牌的目標能夠順利實現,那么世界奢侈品協會的預言也將成真:5年后,中國奢侈品市場將達到全球奢侈品消費額的頂峰。
詞條:奢侈品
奢侈品(Luxury),在國際上被定義為“一種超出人們生存與發(fā)展需要范圍的,具有獨特、稀缺、珍奇等特點的消費品”,又稱為非生活必需品。不過,通常人們認為奢侈品是那些非常昂貴的物品,即大部分人消費不起的物品。在經濟學上,奢侈品指的是價值/品質關系比值最高的產品。